5月11日,國際能源署(IEA)發布《可再生能源市場更新(2022年5月)——2022-2023年展望》指出,盡管面臨成本上升和供應鏈瓶頸的不利影響,可再生能源仍將在 2022 年創造另一項全球紀錄。該更新報告介紹了截至 2022 年 4 月的可再生能源最新市場和政策發展情況,并預測了 2022 年和 2023 年新的全球可再生能源產能增加和生物燃料的需求情況,最后討論了可能影響 2023 年甚至更遠時間預測的關鍵不確定性和政策相關影響。
《可再生能源市場更新(2022年5月)——2022-2023年展望》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2021 年全球太陽能、風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新產能增加創下新的紀錄,隨著各國政府越來越多地尋求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能源安全和氣候效益,預計這一紀錄在2022年還將進一步增長。
IEA 最新的可再生能源市場更新報告顯示,2021 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容量達到創紀錄的 295 GW,克服了供應鏈挑戰、建設延誤和原材料價格高企等因素。新增裝機量的空前增長主要由中國和歐洲的太陽能光伏裝機所驅動,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市場動蕩中顯示出其能源安全優勢。預計今年全球新增裝機容量將增至 320 GW——接近滿足德國全部電力需求或與歐盟天然氣發電總量相匹配的裝機數量。太陽能光伏裝機有望在 2022 年占全球可再生能源增長的 60%,緊隨其后的是風能和水電。
在歐盟,2021 年新增裝機量猛增近 30%,達到 36 GW,超過了歐盟十年前創下的 35 GW的紀錄。2022 年和 2023 年還將投入更多的可再生能源產能,有可能顯著降低歐盟在電力部門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但實際的貢獻還將取決于平行能效措施能否成功控制住該地區的能源需求。
IEA 總干事法提赫·比羅爾 (Fatih Birol) 表示:
“最近幾個月的能源市場發展——尤其在歐洲——再次證明了可再生能源在改善能源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們在減少排放方面的公認有效性。”
“減少繁文縟節、加快審批進度并為加快部署可再生能源提供適當的激勵措施是政府可以采取的一些最重要的行動,這些措施可應對當今的能源安全和市場挑戰,同時保持實現國際氣候目標的可能性。”
2022年以來(截至4月份),可再生能源的增長速度遠快于預期,這得益于中國、歐盟和拉丁美洲的強有力政策支持,這也彌補了美國增長低于預期所帶來的影響。美國的前景因風能和太陽能新的激勵措施的不確定性以及針對從中國和東南亞進口太陽能光伏的貿易問題而蒙上陰影。
然而,根據目前各國的政策設置情況,預計可再生能源的全球增長將在2023年失去動力。在缺乏更強有力政策的情況下,預計明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容量將趨于平穩,雖然太陽能方面還會持續進展,但可能會被高達40%下降速度的水電裝機和風電新增裝機可能的變化所抵消。
盡管能源市場面臨著廣泛的不確定性,但各國政府(尤其是在歐洲)更加重視能源安全和可負擔性,正在為加快部署能效解決方案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的努力建立新動力。因此,2023 年及以后的可再生能源前景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未來半年內是否會出臺和實施新的、更強有力的相應政策。
如果沒有受到因疫情帶來的供應鏈和物流方面的挑戰,當前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的增長將會更快。由于大宗商品和貨運價格的上漲,太陽能光伏和風力發電廠的安裝成本預計將在整個 2022 年和 2023 年仍然高于疫情前的水平,這也扭轉了近十年來安裝成本下降的局面。然而,風電光伏等仍然具有競爭力,因為天然氣和其他化石燃料的價格上漲得更快。
今年和明年,全球新增太陽能光伏發電量有望打破新紀錄,到 2023 年全年市場將達到 200 GW。太陽能在中國和印度的增長正在加速,這得益于對大型項目的強有力政策支持,從而保證光伏發電項目以比其他化石燃料替代品更低的成本完成。在歐盟,隨著電費的上漲,家庭和公司安裝屋頂太陽能也有望幫助消費者省錢。
政策的不確定性,以及漫長而復雜的許可規定,阻礙了風電行業實現更快的增長。在 2020 年安裝量異常增高后,2021 年下跌了 32%,預計今年和明年新增陸上風電裝機容量將略有回升。
由于開發商急于趕上補貼的最后期限,中國去年海上風電裝機的大幅增長,提振了全球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預計 2022 年全球新增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將下降 40%。但今年全球海上風電新增裝機量仍有望比 2020 年高出 80% 以上。即使增速放緩,中國仍將在 2022 年底超過歐洲,成為全球海上風電總裝機容量最大的市場。
報告要點:
當前全球能源危機增加了加速清潔能源轉型的緊迫性,并再次凸顯了可再生能源的關鍵作用。對于可再生能源發電,危機前的政策導致我們更新后的預測增長更快。值得注意的是,到 2023 年,風能和太陽能光伏發電有可能減少歐盟電力部門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
與此同時,在沒有迅速實施政策的情況下,現在評估俄烏沖突后歐洲和部分國家新宣布的目標對 2022 年和 2023 年預測的潛在影響還為時過早。
盡管疫情導致供應鏈挑戰、建設延誤和原材料大宗商品價格創歷史新高,但可再生能源年新增裝機容量在 2021 年仍創下新的紀錄,增長 6% 至近 295 GW。
由于商品和貨運價格的上漲,預計 2022 年和 2023 年太陽能光伏和風能成本將高于新冠疫情前的水平。然而,由于天然氣和煤炭價格的大幅上漲,它們的競爭力實際上有所提高。
預計 2022 年可再生能源產能將進一步增長 8% 以上,達到近 320 GW。然而,除非有新政策迅速實施,否則 2023 年的增長將保持相對穩定,因為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擴張無法完全彌補水電的大幅度減少和風電相對穩定增長。
在全球范圍內,盡管美國下調了預測,但由于中國、歐盟和拉丁美洲強有力政策的支持,2022 年和 2023 年預測的增加量還是比去年 12 月上調 了8%。
2021 年,生物燃料需求從新冠疫情帶來的低點位置開始復蘇,接近 2019 年的水平,預計2022 年增長 5%,2023 年增長 3%。然而,受俄烏沖突的影響,特別是植物油的高價環境造成了上行壓力,報告對 2022 年生物燃料增長的預測下調了 20%。
盡管迫在眉睫的市場不確定性增加了挑戰,但對能源安全的新關注——尤其是在歐盟——也引發了前所未有的加快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政策勢頭。最終,對2023 年及以后的可再生能源前景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未來半年內是否會出臺和實施新的、更強有力的相應政策。
1、可再生能源發電
可再生能源發電又是一個創紀錄的增長年,但該行業的部署也存在繁榮和蕭條周期。
盡管存在新冠疫情大流行引發的供應鏈挑戰、建設延誤以及創紀錄的原材料和大宗商品價格等因素,2021 年可再生能源新增產能仍然增長了 6%,創下了一項新紀錄——達到近 295 GW。這一增長略高于去年 IEA 2021 年可再生能源預測的數字。在全球范圍內,2021 年風電年新增裝機容量下降了 17%,但被光伏和水電裝機容量的增長所抵消。與 2020 年相比,2021 年生物能源、聚光太陽能 (CSP) 和地熱的擴張保持穩定。在增長速度方面,2020 年中國因開發商在取消補貼特別是陸上風電項目搶并網導致異常增長后,2021年可再生能源產能的同比增長有所放緩。
最右側為2021年IEA預測值,實際增長高于預測值
分區域和國家裝機情況,中國仍然高居全球新增裝機榜首
印度可再生能源增長在 2020 年創紀錄放緩后于 2021 年恢復。隨著已拍賣的公用事業規模項目的投產以及由于政策改進而加速分布式光伏市場,印度 2021 年的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比 2020 年增加了一倍以上。
預計 2022 年可再生能源產能將增長 8% 以上,首次突破 300 GW大關。太陽能光伏預計將占今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產能增長的 60%,投產 190 GW,比去年增長 25%。公用事業規模項目占 2022 年光伏總擴張的近三分之二,主要受中國和歐盟強大的政策環境推動加快部署的推動。受中國計劃中項目的減少,水電新增裝機方面預計減少40%。
2015-2023 年高商品價格下新簽約項目太陽能光伏和陸上風電投資成本估算。太陽能光伏和風能成本將在 2022 年和 2023 年保持高位,但可再生能源成本的增加并沒有影響它們的競爭力,因為自 2021 年最后一個季度以來,化石燃料和電力的價格上漲速度要快得多。
從歷史上看,太陽能光伏和風能拍賣的長期合同價格一直高于許多大型歐盟市場的批發價格。然而,即使是過去五年簽署的最高價格的陸上風電和公用事業規模合同,也只有今天歐盟平均批發價格的一半。對于新簽約的項目,盡管成本增加,但陸上風能和太陽能光伏企業提供的長期合同遠低于過去六個月的批發價格平均水平。例如,在 2021 年 12 月舉行的西班牙近期拍賣中,公用事業規模太陽能光伏和陸上風電項目的價格分別上漲了 15-25%,分別達到 37 美元/兆瓦時和 35 美元/兆瓦時。但這些數字只是過去 14 個月西班牙平均批發電價的十分之一。
日本和美國以及東南亞下調了增長預測。美國政策的不確定性和針對他國貿易政策措施的實施,將對美國短期風能和太陽能光伏增長帶來巨大的挑戰。日本 2022-2023 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容量也較去年有所下調,主要是由于太陽能光伏上網電價補貼 FIT 政策批準的減少。日本今年4月啟動了新的上網電價補貼 (FIP) 計劃,從長遠來看,這可能會導致太陽能光伏和陸上風電有更多容量的增長,但短期內預測的不確定性仍然存在。
按國家和地區分列的年度新增產能情況,中國為橙色單列在左側
政策落地加快推進歐盟和印度的部署,中國繼續保持領先。中國預計占 2022-2023 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容量的 45%,平均每年投產超過 140 GW,主要由大規模太陽能光伏部署的推動。中國的擴張趨勢完全符合政府到 2030 年 12億千瓦風能和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目標。與 2020-2021 年相比,預計2022-2023年新增量將略高于 2020-2021 年,這兩年中國因補貼截止出現了多次的可再生能源裝機熱潮,包括2020 年陸上風電和公用事業規模光伏發電裝機創新記錄,2021 年海上風電和住宅光伏獲得大幅增長。
2019-2023 年中國、歐盟、美國和印度的可再生能源新增產能情況和預測。
中國水電在2021年因幾個大項目投產創下記錄,2022和2023年將持續下降。風電保持穩定,太陽能光伏明確增長,預計2022年將繼續超越2021年產能,2023年稍有下降但仍居全球首位。
歐洲受氣候雄心政策目標將加快可再生能源部署,加上分布式太陽能裝機的刺激,2022-2023產能將繼續擴張。
美國因刺激性政策的缺乏和陸上計劃項目的減少,包括對中國和東南亞貿易政策的影響,預計裝機增長會小幅下降。美國目前的光伏組件產量僅能滿足去年全年需求的不到 20%,除越南、印度尼西亞、柬埔寨、馬來西亞和中國以外,能夠向美國市場提供光伏產品的制造商有限。
印度隨著先前競爭性拍賣的延遲項目投入使用,尤其是太陽能光伏發電,預計將在 2022 年和 2023 年創下可再生能源產能擴張的新記錄。
雖然絕對值較小,但在世界其他地區,特別是拉丁美洲、中東和北非,出現并加速增長。巴西,支持分布式太陽能光伏擴張預計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容量將在 2022 年再創新高但在 2023 年開始逐步減少。越南繼2020 年太陽能光伏發電繁榮和 2021 年陸上風電之后,預計將從 2020-2021 年的 17 GW下降至2022-2023 年的6GW左右凈增長。
到 2023 年,風能和太陽能光伏有望減少歐洲電力部門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
歐盟國家對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依賴程度不同。在成員國中,就絕對發電量而言,德國和意大利對俄羅斯的依存度最高。然而,根據對 2023 年風能和太陽能的預期,德國可再生能源減少依賴的潛力明顯高于意大利。法國和荷蘭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相對較低,這使得可再生能源取代天然氣的潛力更大。但在奧地利、匈牙利和希臘,可再生能源擴張仍然有限,減少對俄羅斯的依賴能力有限。
全球能源危機帶來了更多的預測不確定性,并正在測試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彈性。部署更多可再生能源現在已成為許多國家的戰略要務,尤其是在歐盟。高化石燃料價格環境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相對于煤炭和天然氣燃料發電廠的成本競爭力。同時,住宅和商業太陽能光伏應用正在幫助消費者減少電費。然而,盡管有潛力,但新的可再生能源產能的加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穩定的政策環境,提供長期的收入確定性和更快的許可。地緣政治和宏觀經濟挑戰增加了 2023 年以后可再生能源電力預測的不確定性。盡管其中一些困難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和明年持續存在,導致市場不確定性迫在眉睫,但對能源安全的新關注——尤其是在歐盟——也引發了前所未有的政策勢頭,以加快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最終,對 2023 年及以后的可再生能源市場的預測將取決于未來六個月是否會出臺和實施新的、更強有力的政策。
2、運輸用生物燃料
2021 年,生物燃料需求從新冠疫情帶來的低點位置開始復蘇,超過 1550 億升——接近 2019 年的水平。需求同比增長 87 億升,與IEA 2021 年 12 月起對 2021年可再生能源的估計相似。預計生物燃料的需求還將繼續增長——2022 年增長 5%,2023 年增長 3%。然而,受俄烏沖突的影響,報告對 2022 年生物燃料增長的預測下調了 20%。由于生物燃料由汽油和柴油混合,對原有預測下調的主要原因源于運輸需求的放緩,這主要受到通貨膨脹壓力增加、全球經濟增長疲軟以及中國與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的流動性限制等多種因素的共同抑制。

2019-2021 年按燃料類型劃分的生物燃料需求與 2021 年可再生能源預測相比。
高價格減緩生物燃料需求增長。俄烏沖突為能源和農業市場帶來沖擊,使已經很高的價格進一步惡化。因此,新報告預測 2022 年生物燃料需求增長將放緩 20%,相當于 22 億升,而IEA之前預測的增幅更高,為 110 億升。運輸用燃料需求增長的疲軟是IEA下調的主要原因。
盡管 2022 年的增長速度比之前預測的要慢,但預計全球生物燃料需求仍將同比增長 5%,即 85 億升,并在 2023 年進一步增長 3%,即 52 億升。運輸燃料需求的增長雖然速度較慢,但政府政策將繼續推動對全球生物燃料的需求增加。 美國將引領全球生物燃料增長,盡管 1 月份下調了目標,但與 2021 年相比,2022年的需求預計將增長 6%。
一些國家應對生物燃油和油價高企的政策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