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三峽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雷鳴山做客央視財經頻道,接受《經濟信息聯播》記者專訪。
作為全球最大的水電開發運營企業和我國最大的清潔能源集團,三峽集團去年的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突破1億千瓦,發電量達到3400億千瓦時,三峽集團2021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位居全球之首。
“雙碳”背景下,三峽集團如何布局清潔能源業務?如何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發揮骨干主力作用?首批疏解離京、搬遷至武漢的三峽集團又將如何支持湖北高質量發展?雷鳴山對此做出回應。
發電量創下單月歷史紀錄
全力做好能源保供
三峽集團武漢總部的運控大屏,顯示著三峽集團旗下全部發電機組的運行情況和實時發電量。去年下半年開始,三峽集團的發電機組就一直處于接近滿負荷的狀態,全力以赴做好能源保供。
雷鳴山:這是三峽集團今天到目前為止的發電量, 5.8億千瓦時,也就是5.8億度電。存量發電機組做到“應發、盡發、穩發、滿發”。特別是像去年9月份發電量超過了495億度電,是歷史上單月最高紀錄,近96%都是清潔能源。
即將開幕的北京冬奧會,所有場館將全部使用清潔能源,也將在奧運歷史上首次實現碳中和,作為冬奧會官方合作伙伴,三峽集團累計與冬奧組委達成綠色電能交易5100萬千瓦時,助力北京冬奧場館實現奧運史上首次100%綠電供應。
耕耘長江28年
全球“最大清潔能源走廊”即將全面建成
1月3日,白鶴灘水電站第7臺機組正式投產發電,到今年7月,裝機規模全球第二的白鶴灘水電站將全面建成投產,再加上去年全面投產的烏東德水電站,三峽集團“十四五”時期新增水電裝機目標有望提前完成;沿長江而下,三峽集團建設、運營的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三峽、葛洲壩六座大型梯級電站,有五座躋身世界前十二大水電站,總裝機容量7169.5萬千瓦,相當于三個三峽電站的裝機容量,長江流域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最大“清潔能源走廊”。
雷鳴山:從三峽水電站到白鶴灘水電站,我們實現了水電裝備制造、自主設計、自主制造、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重要原材料的全國產化,由“跟跑”“并跑”到最后“領跑”的跨越。
從長江奔向大海
大力建設“海上新三峽”
2021年6月,三峽集團子公司三峽能源登陸A股,募集227億元資金,成為A股電力行業史上最大規模IPO,根據招股書,募集資金將主要投向海上風電為代表的新能源領域,預計到“十四五”末,三峽集團新能源裝機規模將從目前的2800萬千瓦增加到7000-8000萬千瓦的水平。
前幾年,為了鼓勵海上風電,國家一直給予補貼政策。但今年1月1日起,海上風電項目電價補貼政策全面退出,行業也將從過去規模擴張走向提高效益、降低成本的發展階段。
雷鳴山:新項目都是無補貼項目,無補貼項目就是和火電同臺競技。新能源發展,一定是基于經濟上的可行性,才能夠可持續發展。
記者:通過什么樣的方式,讓新能源能夠真正可持續發展?
雷鳴山:首先是技術進步?,F在的風電機組容量不斷在增加,由過去的4兆瓦、6兆瓦到8兆瓦,現在達到10兆瓦。到今年3月, 三峽集團在福建的海上風電產業園,將會下線12.5兆瓦的風機。其次,通過這個集中連片規?;_發,發揮出規模效益,減少項目固定成本。另外,我們也在探索綜合效益,例如海上風電加海洋牧場,海上風電加漂浮式光伏等,來實現效益最大化。
致力長江大保護
生態環保業務開局良好
這幾年,隨著《長江保護法》正式實施、長江十年禁漁等政策落地,“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已經成為長江經濟帶發展的主基調。三峽集團在長江流域11個省市投資建設污水處理管網9000公里,運行污水處理廠(站)222座,把污水收集率從20%提高到50%,有效改善長江水質,并實現了污水處理資源化、產業化,生態環保也成為三峽集團在清潔能源以外一項重要的業務。
雷鳴山:過去,管網是公益性資產,資產盤不活。我們現在通過特許經營權、PPP等多種方式,把存量盤活。一方面減輕地方政府的負擔,同時可以有資金來治理管網,把整個管網的檢測、維護、建設、運行全生命周期全部拿下。
到目前為止,三峽集團累計落地投資超過2000億元用于長江大保護,預計今年還將投入400-500億元,將清潔能源和污水治理相結合,在沿江城市進一步推廣,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也將創造生態效益和社會價值。
搬遷武漢 扎根湖北
助力長江經濟帶發展
2021年9月26日,三峽集團正式搬遷至武漢,成為首批離京的七家央企之一,并與湖北省及武漢市、宜昌市簽訂了總額達5638億元的合作協議,主要涉及清潔能源、長江生態保護等多個方面。雷鳴山介紹說,三峽集團將利用湖北的區位、人才等優勢,打通產業、科技、數據和資本鏈,推動創新要素在湖北集聚。這些項目將從今年起陸續落地。
雷鳴山:運用三峽集團的產業鏈引領作用,把生態環保的產業和新能源,包括水、風、電、光伏先進的裝備制造業,引領落戶在武漢。用綠色能源推動綠色數據中心建設,推動一些重要的應用科學創新,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助推湖北省高質量發展。